图怪兽_efd1d04fed0604868f22e29a93f4553a_38956.jpg


蜂群思维可否用在人类身上《失控》里把“蜂群思维”看得非常准,他认为单个的蜜蜂什么都不是,数以百万的蜜蜂才成为一个系统。但是它们如何合作、又由谁统治呢?

 

这种整体的智慧是如何产生的呢?科学家做了特别多的研究,发现鸟、蝗虫以及群居的动物,它们移动的一致性,仅有几条规则:

 

第一,跟随前面的同伴。

 

第二,和周围同伴的步伐保持一致。

 

第三,与后面的同伴保持距离。

 

也就是说,这些群体行为总的同步性,以及总体秩序的出现,其实很简单——相邻个体之间基于简单规则的相互作用,就能涌现出整体上的复杂性。

 

人类的社群,能否像动物社群一样运行?每个人都想建立自己社群的时候,能不能用动物的方式?

 

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关注事物间的关系

 

社群科学是网络科学里面的一个细分,也可以叫作社群动力学。不是把过去的圈子什么的人脉改了词就叫社群了,它是一门复杂性的科学。

 

经常有人讽刺说,只有中国的骗子才讲互联网思维,美国人就不讲。本人读书少,也一度以为确实如此,但实际上,1998年美国已有新型学科就叫网络科学。

 

网络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艾伯特·拉斯洛·巴拉巴西认为,这种新科学背后的思想即为网络思维,他认为网络思维将渗透到人类活动和思想的一切领域。

 

网络思维意味着关注的不是事物本身,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。这不就是我们讲的互联网思维?

 

工业时代,我们关注事物本身,比如教育产业,收入=学生数量×学费。在这个模式里,“整体等于部分之和”。

 

Uber并不生产或拥有汽车,他只拥有车跟乘客之间的关系,但他的估值已经大于汽车公司。互联网思维到底讲什么?为什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?无中怎么生出有,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。

 

关于社群你必须知道的三句话

 

第一句话:你们这些懒人,应该向蚂蚁学习,蚂蚁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。这句话来自于《圣经》。

 

如果各位想做社群,笔者强烈建议你,学习蚂蚁是怎么建立超级有机体的,然后问自己,我们可不可以建立一个人类的超级有机体,有没有可能人类的总体也涌现出一种巨大的智慧,超过任何个体智能的总和。

 

这事情笔者觉得过去很难,但是现在有了“移动互联网”,人和互联网无时无刻不连接在一起,这为人类超级有机体创造了条件。

 

第二句话:无论找工作还是找对象,弱关系比强关系更重要。

 

这句话是心理学家格兰诺维特讲的。有人做过统计,一个美国人平均拥有多少个亲密的朋友?结论是四个,这种关系我们叫作强关系。

 

什么叫弱关系?把不同小圈子连在一起叫弱关系。

 

介绍工作的时候,强关系重要还是弱关系重要?找对象,是你妈妈帮你介绍男朋友靠谱,还是你的朋友,甚至朋友的朋友帮你介绍男朋友成功概率更高?

 

结果令我们大吃一惊,我们往往会认为强关系更重要,而实际上应该是弱关系更重要。无论找工作获取信息、开餐馆还是传播新潮流,弱关系往往比强关系在社交网络的价值更重要。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第一个观点。

 

第三句话:如果你已经拥有了很多的连接,上帝将送给你更多的连接。

 

这是网络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巴拉巴西说的。既然连接如此重要,是否每个人可以增加无数的连接呢?

 

NO。美国人如此开放,重视社交,但平均每个美国人只有4个密友。即使在脸谱网上,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密友也不过6.6个。一个大型机构里面,最佳的连接度即一个社群里面平均有几个连接,答案竟然是2,让人大吃一惊。

 

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道理?

 

道理是“连接资源本身是稀缺品”,纵然你有心跟更多人建立联系,但是你做不到。《连线》(Wired)杂杂创始主编凯文·凯利(KK)叫它连接率守恒定律,假如你想增加更多的连接数,你的连接强度就会下降。

 

居然是这样。但是这个时代很多人仍然建立了很深的连接,天才啊!如果连接资源是稀缺品,我们过去说微信搞死了微博就错了,而是因为每个人使用的连接资源是有限的,你把那个资源放在微信上,微博自然就没了。

 

在今天这样的时代,一旦失去连接,我们将一无所有,因为连接资源是有限的,而连接资源又是重要的,所以连接能力也变得重要起来。